珠海新闻网讯(通讯员 黄洲承 蔡嘉虹 董炜晨 汤敏 梁瑞雪)12月3日下午,珠海文化大讲堂第286讲在珠海市图书馆如期举行。主讲嘉宾9499www威尼斯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9499www威尼斯9499www威尼斯文学院教授、教学科研委员会主任罗超教授为珠海市民带来了一场题为《儒学伦理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——漫谈中国的人心》的精彩讲座。
开场的时候,罗教授就简述了讲座的思路:从中国人的人生信条、自我意识、善良天性、待人之道、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局限与潜在普适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,讨论儒学在各个方面对现当代中国人的影响。
罗教授认为,中国传统主体文化——儒家伦理对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,中国的人心就是被传统文化这双无形的手所塑造的。与西方“丰裕经济”不同,中国文化是发生在“匮乏经济”基础上的,我们核心价值是“知足自限”,他们是“无厌求得”。因此,中华民族有着勤劳顽强的民族性格。中华文明的母体是氏族血亲的宗法社会,大家庭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命运共同体。总而言之,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,所以《易经.系辞》讲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是我们中国人的终极愿望。“生于斯,长于斯。”故而“勤俭持家”、“家庭幸福”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。
接着,罗教授阐述了中国人的自我认识。“仁”这个中国人独特的自我称谓,就类似于大家族的人伦角色。孔子儒家眼里的“仁”,就是各种家族血亲关系的总和及其相应的人伦情感。人伦有远近亲疏的差等,“仁爱”这种家族情感也有差等。中国群体人格称为“伦人”,它以家族本位这种血缘性群体作为生存方式,具有差序格局。其特征一是人有差等。“伦人”这种建立在差序格局基础之上的自我确认,它的文明早熟性主要表现在缺少平等人格的意识。其特征二是自我为中心。根据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,确立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。
罗教授说:“在孔子的'仁学'里,'孝悌'是道德情感的起点,是人心良善的根苗。”孔子认为世可救、天可补的根源,就是因为他相信人有这种血缘亲情的善良天性。接着,教授举了《红楼梦》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例子,说明孔子对于人的善良天性充满了信任,只是习染所致,人的善良天性被污染了。孔子对于别人的仁心,表现在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。孔子尤其把“孝”看作仁爱之心的根苗。孝,先是“孝敬”,其次是“孝顺”。家族亲情的“仁爱”发端于自然情感,它是与生俱来的、人人都有的共同人性,因此中国人是有情有义的民族。孔子的“仁”学,在于修己治心,而修己便涉及待己与待人,因此仁爱本于忠恕之道而来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种推己及人的爱,是由父子兄弟的家族角色意识,即孝悌衍生而来的一种社会伦理意识,它的特点就是换位思考,推原本心。
罗教授谈到,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也具有结构性的历史局限,但中国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一种群体人道原则,它的进步性是摆脱了神道原则,把作为“类”存在的人提升到与天地相参的“三才”的地位,便有朴素人道原则的倾向。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,建立在人类之爱的基础之上,这种“大爱”既有对人类群体的爱,也有对个体生命的爱,它是由个体之爱升华为群体之爱,两者构成了生命共同体。
【人物介绍】
罗超,9499www威尼斯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9499www威尼斯9499www威尼斯文学院教授、教学科研委员会主任。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献、中国古代文论、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主要科研成果有《马列主义文化观暨八十年代文化讨论论点摘编》、《文史英华·文论卷》、《全元文》、《二十四史全释》。现独立承担的《元代诗话集成》为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;主持的《儒藏精华》金元集部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hizh.cn/hdkb/376854.j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