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5日,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应邀来到北师大9499www威尼斯举办“我的文学之路”讲座。面对“隔了一辈”挤了满满一教室的500多名师弟、师妹们,苏童表示自己不喜欢讲文学ABC,也不想讲成功的故事,因为“那没什么意思”。他真诚地回忆了自己的青涩往事,与师弟、师妹们分享了“我与文学那些事”。
文学生涯的第一本书买的是《微积分》
苏童回忆说,自己小时候几乎读不到什么文学书籍,偶尔能从爱读书的二姐那里看到一些被撕掉封皮来掩饰的小说。等到书店有大家想看的书籍卖的时候,大家都排队像“抢”一样地买书。“我也去排队了,我想买小说。这是我文学生涯第一次有自主意识想自己买书,结果轮到我的时候只有最后一本了,是一本《微积分》。”苏童说,“虽然我看不懂,但自从我买了《微积分》后,我整个高中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,好像突然有了数学的气质。”他说,本来小时候想当海员,因为数学不好没考上。“我能考上北师大不是因为语文好,主要是靠我的数学,满分100分,我考了89分!”至今说起来,苏童仍然十分自豪。
第一次写作写了1万字的“伤痕文学”
“高一是我写作的萌芽时期。”苏童说道,当时伤痕文学盛行,他第一次自主性写作就是模仿伤痕文学的写法,用两个星期天写了1万多字的“伤痕小说”,并投稿到刚复刊的《苏州日报》。两个星期后,表嫂将退稿交给他。信封鼓鼓囊囊的退稿还让妈妈和表嫂误以为苏童早恋。“当时我参加学校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比赛都能拿到前三名,但我还是不想放弃写作,经常在政治课上写抒情诗。”“这个时期是我文学创作的开始。”
大学伊始天天投稿天天收到退稿
1980年考大学的时候,苏童就想离开从小生长的,被他认为是逼仄、无聊、小市民的苏州,而且离得越远越好。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师大。“北师大太好了,图书馆有那么多我从未谋面的文学经典。”苏童就此一头扎进了文学作品的世界,如饥似渴,“我当时天天逃课,上午到图书馆看书,下午到期刊阅览室看杂志,晚上就继续我的文学创作。”他说,当时是全民文学狂热的时代,每个人都在写作,“而我是最狂热的那个,天天晚上不停地写,白天就去投稿,反正投稿不用花钱,信封上写上‘邮资总付’就行了。”问题是,当时的期刊杂志都太负责了,不用的稿件全都会退稿。天天收退稿信,这让苏童的面子挂不住了,于是他很热心地要求保管班级信箱的钥匙,把退稿变成自己的“隐私”。
1983年发表诗歌处女作后扬眉吐气
1983年,苏童在到处投稿屡屡失败后,瞄准了《星星》诗刊。他给时任《星星》诗刊编辑的叶延滨写了一封表扬信,同时附上自己写的几首诗歌。“可能是表扬信起了作用,也可能是当时积累的几首诗还算不错,不久之后我居然收到了做梦都盼着的通知录用的信笺。”终于有作品发表了,“我的文学之路从此扬眉吐气。”苏童说,也就是从1983年开始,因为看到有同学的诗写得比自己好,自己就不怎么写诗了,创作重心又转向了小说,而且开始接连有作品发表。
小说处女作从不收入自己的作品集
1983年7月,苏童的一篇小说发表在《青春》杂志头条,写的是一个老知青拯救了一个工厂的故事。当时,改革文学初见端倪,“那是我模仿当时很多刊物上的风格创作了一篇小说。”
在重量级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不仅让苏童兴奋不已,还给他带来了80多元的“巨额”稿费,“我收到稿费后立即通知家里,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了,以后都不用给我寄钱了!”他还生平第一次请客,花了18元请同学到北京鸿宾楼大吃了一顿,骄傲地声称“我是吃文学的!”
然而,这篇小说从来没有被收进苏童的任何一部小说集,因为他后来认识到,“它不诚实,没有一点来自我的生活,是我走捷径模仿的一个作品。”
创作与自己心灵身体经验有关的作品
苏童大学时期发表了2篇小说5首诗歌后,“自以为才华横溢,投稿时都自称‘青年作者’,而且创作力非常旺盛,每天都坚持写作。”但从1984年到1986年,他感到自己非常压抑,没有人赏识自己。无意中听到同事谈论,醒悟到自己写的东西好像都与自己无关,不是生硬的抒情,就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风格。从1984年开始,苏童试着写与自己的青春、身体、心灵有关的作品,包括老家的风景。“1984年,我写了中篇小说《桑园留念》,后来它被收入我的小说集的第一篇。我觉得这是我文学生涯的真正开始。”《桑园留念》是1987年发表的,此后苏童的创作就一帆风顺了。
被称为先锋派是因为写过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小说
“写作是一条漫长的路,我在写作上特别喜新厌旧,喜欢不断自我革命。”苏童说,自己被称为先锋派作家,大概是因为曾经创作过一些让人看不懂的作品。“我不愿意按部就班地、按传统的方式创作,写过以意向结构的中篇小说《1934年的逃亡》,第一部长篇小说《米》可以说是黑暗系的作品。”当时就觉得人人都能看懂的作品没意思。“这些作品主要是在狭小的先锋派文学青年的圈子里流传。”在现场,苏童表示不推荐师弟、师妹们看这些小说。
《妻妾成群》大获成功把自己带到大众面前
苏童在不断地自我革命中,逐渐修正心态,萌生了创作有中国味道的小说的念头,作品逐渐转移到现实主义上来,也采用传统的、白描的、经典的写作手法。“《妻妾成群》里的人物就来源于我小时候生活中印象特别深刻的街坊邻居。”苏童说,1989年底《妻妾成群》在《收获》杂志发表后,立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,收到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来信。他觉得,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,是自我革命的胜利。“文学是微妙的、奇怪的东西,有时候先锋不一定就好,需要往后退两步,‘退一步海阔天空’不仅是人生感悟,也是文学创作的经验。”
《妻妾成群》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,“电影的成功把我带到了大众面前,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。从此,不管我愿意不愿意,我就一直被贴上了这个标签。”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zhuhaidaily.com.cn/text.php?ud_key=29931&ud_date=2016-12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