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耘报讯(记者:刘璐 麦佩琳 梁欣)每年的春秋两季,总有两辆醒目的蓝色大巴停在图书馆门前。从报名、体检到等候、抽血、登记,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和“白衣天使”穿梭在人群中。这是北师大9499www威尼斯红十字会连续第11年与珠海市中心血站联合组织无偿献血活动。
自2008年5月起,校园内一年两度的无偿献血活动至今从未间断。十年间,威尼斯官网参加无偿献血人数达11395人次,人均献血量284毫升,总献血量为323万6806毫升,相当于900位成年人的全身血量。
聚沙成塔:传递爱心和温暖
在12月19-20日的献血活动中,威尼斯官网献血人数达801人,人均献血量首次突破300毫升,总献血量为242850毫升,约为54位体重60千克成年人的全身血量。短短两天的献血活动里,源源不断的温热血液凝聚着北师人的善良和温情。
许多大一新生将献血作为自己成年的纪念仪式,2018级汉语言文学的陈浩田既是本次献血活动的志愿者,也是初次参与无偿献血。他用“轻松、平静和一点小小的自豪”来形容自己的初体验:“医护人员们很幽默,他们会用一些风趣的话转移你的注意力,所以就感觉不到紧张。”
与此同时,学长学姐们也不甘落后。2016级休闲体育专业的张翔宇同学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献血活动,每次都捐献了400毫升。他说小时候受家人主动献血的影响:“献血本身就是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,我的朋友们这次约着一起过来献血。”
“我今年53岁,只要身体状况允许,我还能献到63岁。”李军骄傲地告诉记者他已经“捐献血小板一百七十多次”。“我捐献的属成分血,每个月可以抽两次,基本上48小时就能恢复。”
李军的本职工作是公交车司机,休息日里就在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服务队做义工。他注意到,尽管校园女生人数较多,但都很勇敢:“很多第一次参加的同学,刚伸出胳膊的那一刻有一点害怕,但最后都坚持下来了。同学们让我非常感动,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了爱心和温暖。”
牵手校园社团:“我们还能做得更好”
2008年,南国北师作为首批支持珠海市无偿献血的四所高校之一,率先加入到市高校无偿献血的先锋阵营中。后来,每年的春、秋两季,献血车皆如约而至。
十年来,威尼斯官网红十字会与珠海市中心血站在沟通与磨合中建立了默契。珠海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部副主任郝思文赞扬道:“一直以来,北师大有成熟的组织经验,而且传承特别好。”他说,红会在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前,提前一周对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。一年年做下来后,流程分配越来越完善。还令郝思文印象深刻的是校红十字会设计的纪念徽章:“这是全市唯一一所献血后给捐献者发放纪念徽章的高校。”
校红十字会会长鲁仲成表示,多年来的活动经验已将献血活动形成体系:“工作重点在于前期准备,我们会主动联系珠海市血站预约献血日期、计算与上一期的献血活动是否期满半年、设计宣传、开设志愿者献血培训等。”他表示,不仅是学生,教职工也热心参与献血活动,“校警叔叔们非常热情,我们每次的献血活动,他们都踊跃参加。”
2008至2018年,威尼斯官网无偿献血人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。从2008年至2012年间单次献血人数围绕450人次上下波动,2014年突破600人次,再到近两年来单次献血人数两次突破900人大关,而在2016年仅秋季单次献血人数直逼1000人。
校红十字会亦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“在统计分析捐献者时,我们发现今年大多是第二次献血的同学,可能在宣传方面存在不足——本意是瞄准大一新生,但效果不明显。”鲁仲成说,“我们下一次还能做得更好。”
高校成献血主力:多点开花,屡创新高
1998年,中国正式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,至今仅走过20年。相比国外无偿献血超过百年的经验,中国开展无偿献血的经验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。
对无偿献血活动的支持上,高校学生群体展现了出当仁不让的姿态。“每年献血都是有季节性的,一般情况下春季和秋季大学生是主力。”郝思文告诉记者,高校学生并非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认识无偿献血,而是在这之前通过社会上的宣传早就有所了解。“大多学生只是进了学校后正好年龄满18周岁了,他便积极来参加。所以高校学生对善良和爱心事业的认识是很超前的。”
据郝思文介绍,高校整体的献血率在5%-10%左右。相比街头献血以重复献血者为主的特点,高校学生的首次献血率呈高比例。“街头献血点较固定,人群以周边社区居民为主,而在高校采血的新人占6到7成。”
记者从珠海市中心血站针对市内11所高校的统计数据了解到,2018年共有9848人次在高校内参与无偿献血,总献血量达2735231毫升。同时,当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、吉林大学珠海学院、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所高校单次献血人数破千。
针对高校无偿献血人数“多点开花、屡创新高”的现状,郝思文推断这与人们的生活条件、医疗卫生条件都有紧密的关联:“捐献者的身体情况要达到要求才能献血,”他感慨道,“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准慢慢提高,改善营养、身体状况达标,这会直接体现在一个大学的献血率里。”珠海市中心血站质量管理室主任兰竹对高校献血也给予期望:“从响应度、积极度、采用血液的合格率来看,大学更高一些。”
无偿献血痛难点:基础教育介入较晚
自国家开展无偿献血20多年来,无偿献血参与度不断提高的同时,却也面临着基础教育缺失献血意识、无偿献血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和对无偿献血的误解等问题。社会大众对无偿献血普遍的误区、基础教育缺席无偿献血知识,也折射到高校学生身上。
采访过程中,当被问及对无偿献血的了解程度时,许多同学表现出迷茫。献血300毫升的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郑希哲同学坦言:“我知道献血利人利己,但具体是什么,其实也了解不多。”
据记者了解,校红十字会给成员科普相关知识,但在平时校园生活中,同学们系统了解无偿献血的渠道却十分有限。
除无偿献血在基础教育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外,郝思文透露,过年期间的血液储备量向来是全国血站的“痛点”,传统观念使得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在过年期间献血。
“血液在血库里只能储存35天,北师大是本学期献血的最后一个高校。而年前外来务工人员请假、学校放假,天气也非常寒冷,街头献血量少。所以在这段时间里,整个城市几乎没有血液来源。”与此矛盾的是,过年往往是用血高峰。“我们会启动公务员体系、部队武警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来献血,做过年期间的血量储备。”
现实中的难题使得郝思文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感触:“学校教育很单纯,学生们关注点的集中度非常高。但当走出社会时,很多宣传是无力的。比如公交站的无偿献血广告,其实路人并不会转换为献血的意愿和动力。但是基础教育很有力量。”
张翔宇认为,普及无偿献血放到大学阶段为时已晚,“这些生活类的教育应提早放到校园,让大家知道献血的好处和重要性,毕竟血液就是生命。
原文刊载于237期《励耘报》A4版
励耘报记者:刘璐 麦佩琳 梁欣
责编:杨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