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文字:记者 王 帆
□摄影:记者 吴长赋
12月15日晚,著名作家、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苏童,来到北师大9499www威尼斯,带来一次文学之路的讲座。苏童从“吊诡的文学生涯的首次自主性买书”说起,谈起了写诗、写小说的狂热,谈起了写作的自我革命和自我破坏。
与不少作品呈现压抑、黑暗风格不同的是,他在现场语言幽默,不时抖的故事“包袱”,让现场爆笑不断。而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,他的著名小说《妻妾成群》,也就是后来被改编为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的作品,写作起因竟是一次听到的“坏话”。
文学生涯首次买书经历吊诡:
买到本《微积分》
“同学们的学业很累,我不太想跟你们讲成功,讲怎么写作,讲文学的ABC,我今天主要想讲我的文学青春期,早期的文学创作。” 15日晚上,苏童来到北师大9499www威尼斯乐育楼,为学生们带来一场演讲。他戴着黑色边框眼镜,身穿酒红色衬衫,配着黑色西装外套,穿得十分周正。而与看似有些严肃的外表,讲起文学之路来却笑料不断。
苏童出生于1963年,家住在苏州,父亲是公务员,在他上初中以前,这个家庭与文学并不沾边。在那个年代,想看书并不是自由的,书籍不容易获得。
他说,文学生涯中第一次自主性买书的经历,十分吊诡。“到了1978年初三的时候,苏州迎来了第一届书市,我拼命往里挤,好不容易挤到地方的时候,看不见什么书了。我把钱递进去,问阿姨有什么书,结果人家说:‘别的书都没有,只有一本你要不要’,我一看:《微积分》。”说到此,全场哄堂大笑。
“也是某种渊源,自从有了这本书后,我数学从此突飞猛进,虽然看不懂,但是这本书放在书架上,显得我有某种数学的气质。”他说,这并非吹牛的,初中时想过要当海员,报考了一所海员中专学校,因为数学成绩没考上,但是自从有这本书后数学成绩变好。“我后来考上北师大中文系,不是靠的语文,靠的是数学,100分的数学卷考了89分。”
首次写作在高中
收到退信母亲以为苏童早恋
苏童的第一次自主性写作是高一的时候,此时正是伤痕文学盛行的时候,因为年纪小写不出来伤痕文学,他只能模仿。在高一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脑洞大开,想着要写作了,两天的时间写了1万字的小说,“现在都好羡慕当时的产量和速度”。
然而,首次投稿就遭遇了失败。“那时候还比较谦虚,没投《人民日报》这些大报,投了苏州刚复刊的《苏州日报》,觉得他们应该缺稿,过了一两个月后没收到回应开始淡忘了。”他说,有一天放学时,表嫂拿了一封来自《苏州日报》厚厚的信给自己,原来被退稿了。
而此事引起了表嫂和母亲的担忧。“母亲下班的时候,表情神秘并担忧地看着我,因为我们这个家庭从来没有一个人有写小说、散文的经历,母亲以为我这写的是情书,担忧我是早恋了。”全场再次哄堂大笑起来。
随后,上高中时,苏童还半虚构半煽情写了写浪漫的抒情诗,而这部被退稿的小说和略带“虚情假意”的诗句,是苏童创作的开始。
大学翘课看名著
首部小说杂志发表
苏童说,考上北师大中文系后,上大学时常翘课跑图书馆,看了很多以前听说过但是没见过的小说,如《复活》、《安娜卡列妮娜》等,晚上开始创作。“作为‘80届’的学生,那个时代是全民文学狂热时代,连数学系的学生都写诗,不会写的也要抄一篇。可以说,我是那个时代里头最狂热的。”
依然,投稿总是被退回。“退稿太多面子上下不来,不想被同学们知道,于是主动要求掌管班级信箱钥匙,掌管了自己的隐私。”
“瞎忙活”了三年后,在1983年有了好结果。当时他注意到成都的一个有名诗刊,为了引起一位才华横溢编辑的注意,苏童想了个好法子。“我给编辑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表扬信,并附上了那段时间我写得比较好的几首小诗,也许编辑真的被打动了,我收到了梦里都会出现的通知录用信。也就这样,第一次发表了诗歌。”
后来苏童放弃了写诗,开始写起小说。“为什么放弃呢?因为当时一个同学,诗写得已经到了思想非常成熟、有高度的境界,我却仍在雨啊、花啊的阶段,当时把我击倒了,为了避开他,我改写小说。”
而他青涩时代的小说处女作,是在1983年7月发表的,这本刊物他至今珍藏着。这个时候“改革文学”初见端倪,当时正在上大三的苏童,没进过工厂,并没亲身体验,他选择了走捷径。
“我模仿了很多刊物上的写作风格,写了一个老知青到工厂,拯救这个工厂让所有人过上好的生活。这个与我的生活没有关系,但是我当时写得煞有介事,被发表在了《青春》杂志上。”苏童说,当时还拿到了80元的稿费,并花了18元请同学们吃饭,而文学也成了他人生当中首次请客的原因。
文学生涯始于短篇小说《桑园留念》
写作要写与身体、灵魂有关的内容
从大学毕业后,苏童有一段时间再次陷入投稿难期,有了技巧,但是写作却与本人生活无关。直到1984年、1985年,他开始创作与自己相关的小说,写了4000多字关于朦胧初恋,青春派的《桑园留念》。
“从某种意义上,我认为在这个时候,我的文学生涯才真正开始,我开始懂得写作不能仅是模仿,不能是为了发表而写与你无关的东西,而是要写与你身体有关,与灵魂有关的事,这就对了。”苏童说。
写《妻妾成群》
源于一次“坏话”
写作中不停地自我破坏、自我革命
很多人谈到苏童,都会想起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,这部电影改编自他的《妻妾成群》。苏童这么一个写《妻妾成群》故事的小说作家,为何又被称为先锋派作家?相信很多人对此感到纳闷,对此,苏童讲起了原因。
“1984年到1986年,是我认为自己最才华横溢的三年。恰好这三年,也是我最痛苦不堪的三年,没人赏识我,每天在埋怨怀才不遇,直到1987年 ,我的写作开始顺了,有一批小说正是这几年写的。”他说,没有无缘无故的创作,每个创作都有创作者的心理印痕,以及与当下的历史、文学潮流有关。
“当时正好是先锋文学浪潮,在此影响下我非常激进,认为写故事好土,我觉得写小说能让人看懂、一眼看到底太失败了。”他说。
于是他做了很多的创作实验,主要是为了让人看不懂,如第一部中篇小说《逃亡》。 “很重口味,这不是以人物结构为线索的小说,而是以意象为块的,时空全是乱的。”苏童说,自己就是不愿意用按部就班、传统的古典的、老师教的方法写作,做了无数的实验,出现了这一批被认为是先锋派作家的作品。
他认为,写作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,最有趣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不停地搞革命,有时候是破坏别人,有时候是自我破坏。“生活中我不是特别喜新厌旧的人,但是写作上我特别喜新厌旧,要换个创作方式。”
创作《妻妾成群》源于一次自我破坏,也因一次“被刺激”。当时苏童在《钟山》杂志当编辑,身边的青年作家每天都在谈论先锋派小说。“当时我就是先锋派作家,自我感觉良好。有一天碰到了一个意外,我走到另一个编辑部门口时,听到有人在说我的坏话。”
“我听见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编辑说‘你们不要瞎吹捧苏童,他那样的小说经不住历史考验,不能因为读不懂就觉得深奥啊,他会不会写人物啊,会不会写故事啊,都不会’。”
苏童说,当时自己就愣在那个地方,听傻了。“我突然发现,这是一个我虽然没有意识到要纠正什么,但是内心是有意识的,我确实没有过对所谓的古典的、现实主义的,给过我无数营养的作品有过一次真正的致敬,没有过对传统、写实、白描致敬。扪心自问,我真的不会写人物。”
“只要批评我,批评得在理,我会听得进去,有修正的心态和举动,在这么一个编辑大哥在背后说我坏话,结果说得有道理,引发我文学上自我革命的事,写现实主义、有古典主义精神,写有中国味道的小说。”
从那个时期起,他开始构思《妻妾成群》,写中国家族的故事。而此时,他很自然地想起了小时候的邻居,两个很有气质,却都是被人非议的女人。
“这也是我写了《妻妾成群》的一个契机,并突然发现现实主义的道路真的是广阔。1989年在《收获》上发表了这部小说后,收到了很多的读者来信,而先锋派小说只是在非常狭小的圈子里传送。”
苏童说,文学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,文学的进步、革命,有时候却是往后退一步。“从唯恐别人看得懂的先锋派作家到老实写故事,从文学的姿态上来说,我是往后退了,但是这个广阔的天地是我想不到的。”
相关链接
苏童,原名童忠贵,中国当代著名作家。1980年考入9499www威尼斯中文系,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、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。代表作包括《园艺》、《红粉》、《妻妾成群》、《河岸》和《碧奴》等。中篇小说《妻妾成群》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,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,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,蜚声海内外。
2015年8月16日,苏童《黄雀记》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。2016年12月,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zjwb.com.cn/text.php?ud_key=32280&ud_date=2016-12-17